close

開啟中國現代美術史全新的繪畫題材西北少數民族人物畫

開啟中國現代美術史全新的多鏡頭行車紀錄器影片介紹繪畫題材西北少數民族人物畫

2017-12-26 21:33:32來源:中國文化報

多鏡頭行車紀錄器推薦




西北美術有著廣闊的地域性。地理上包括黃土高原西部、渭河平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北部、內蒙古高原西部、柴達木盆地和新疆大部的廣大區域。通常簡稱 大西北 或 西北 。從行政劃分來說,西北地區包括寧夏、新疆、青 海、陜西、甘肅等。地域上,西北五省區地處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等交匯之處,是 半月形文化傳播 帶 的中心地段,又是 絲綢之路 東段的重要地域,還是中國遠古文化的重要發展源地之一。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一 地區的美術現象,自八千年以來的史前文化、周、秦、漢、唐文化、絲綢之路文化與佛教文化以及西北各少數民族 文化的發生發展和傳播。有古代的羌、戎、狄、月氏、塞種、烏孫、匈奴、回紇、回鶻、召武九娃、黨項、漢和現 代的蒙、藏、回、維吾爾、哈薩克、裕固、東鄉、撒拉、保安、土、漢等數十個民族文化 。

當代,從寫生到遊學,從考察到創作,眾多的藝術傢多鏡頭行車紀錄器影片都對西北美術資源戀戀不舍。那麼,西北美術基因的魅力到底在哪裡?西北美術在整個美術歷史上的地位如何?藝術遺產的保護與開發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本期,我們會對西北美術進行溯源和觀察。

現代藝術創作的靈感寶庫

西北大學教授文化在《基因與傳承 西北地域美術的形狀》一文中指出,西北美術從更為具體的地域性來看,首先是陜西和甘肅地區的美術發展。陜西,自仰韶文化到周秦、漢唐以來,曾經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閻立本、張宣、周昉、吳道子、王維、韓幹、韓晃、孫位、關仝、范寬、米萬鐘等人的卷軸繪畫早已成為中國美術史上的典范。就近現代而言,延安時期的解放區美術和長安畫派,無論其創作思想還是創作方法都奠定瞭新中國美術創作的基本方向,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已成為基石和標桿。甘肅地區,曾經是中華民族重要發源地之一。其彩陶文化,已成為世界彩陶文化中最光輝燦爛的部分。自漢唐以來,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和佛教藝術的傳入,從新疆到甘肅的石窟藝術,出現瞭中國石窟藝術的最高峰。另外,甘肅、新疆、青海、寧夏地區的壁畫、雕塑、巖畫等在中國乃至世界畫史中地位顯赫。武威地區的銅奔馬、墓室壁畫、木雕與河西眾多的魏晉墓壁畫等,都是中國美術史上的代表之作。

近代以來,特別是從1943年開始,一大批國內藝術傢來到甘肅、青海和新疆,在西北進行藝術文物考察、敦煌藝術研究和文化尋根的同時,他們被這裡的地域風情和民族精神所感動,創作瞭大量反映西北地域和民族風情的藝術作品,開啟瞭中國現代美術史上一種全新的繪畫題材 西北少數民族人物畫。 在這個漫長的歷史時期,甘肅因敦煌藝術而聞名於世,成為古今中外美術傢的朝聖之地。如張大千到敦煌莫高窟,歷時三載,臨摹瞭大量壁畫,並由此改變瞭畫風,成為名揚海內外的藝術大師。此後,常書鴻放棄瞭法國巴黎的優越生活,到敦煌莫高窟創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傾盡畢生心力,保護、臨摹、研究敦煌壁畫,弘揚敦煌藝術。另有眾多藝術大傢如關山月、潘絜滋、謝稚柳、韓樂然、董希文等,都到敦煌莫高窟考察臨摹研究,得到敦煌藝術的滋養。新中國成立後,甘肅的美術力量一度非常雄厚,特別是隨著敦煌藝術的弘揚和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產生瞭許多大師級人物,他們雖然生活在大西北,卻以卓越的藝術成就而聲名遠播,載入當代中國美術史冊。 甘肅省美術傢協會主席李寶堂指出。

進入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隨著國傢對西北少數民族地區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推進,更多的藝術傢走進瞭西北少數民族地區,迎來瞭西北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的高潮。一時間,有的著名藝術傢隨軍進入西北少數民族地區,有的作為工作人員進駐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開展各種工作,還有的高等美術院校將創作教學實踐基地放在瞭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在這裡進行考察與寫生。誕生瞭韓樂然的《藏女濟水》、常書鴻的《哈薩克少女》《哈薩克牧羊人》《藏女》《蒙古包中》《蒙古族獵人》、董希文的《哈薩克牧羊女》《藏族少女》、吳作人的《雪山犛運》《青海湖之濱觀舞》以及黃胄、楊鳴山大量的新疆人物畫創作和寫生,這些作品引領瞭西北少數民族人物畫創作的潮流與早期鄉土寫實主義風尚,其影響至今不衰。

西北龐大的藝術寶庫,帶給藝術傢無限的創作靈感。難怪很多藝術傢幾進幾出西北樂此不疲。這種魔力來自美術、書法文物留存的真實性與歷史長遠性,以及留存史料的集中性。

西北藝術資源仍需深挖

中國的文化經歷過從西北到東南轉移的過程,特別是唐安史之亂之前,中國的文化政治中心是在西北的,我們返回去研究或者說學習西北美術文化的基因,對當下藝術文化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現在我們已經有瞭這樣的挖掘和反思及學習的意識。但在這個反思與學習的過程中,發掘與保護也成為焦點的話題。 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任平表示。

比如研究書法、繪畫與雕塑,唐朝及以前的文物保存到中原地區流傳下來的多數是零散的,甚至是有待證明的,但西北地區的這些文化遺存則是相對集中的、龐大的、原汁原味的。單純從書法的角度講,新疆發現的紙可以追溯到西漢,漢簡、敦煌文書、吐魯番文書等都可以為我們還原中國書法最真實的面貌。 在漢代就有張芝、索靖,都是敦煌人;寫《非草書》的東漢趙壹是天水人。漢代的《西狹頌》作為書法名碑,就在甘肅隴南的成縣境內,1800餘年保存完好。近百年來在河西走廊出土瞭數量眾多的敦煌漢簡、居延漢簡與武威漢簡,還有天水的放馬灘秦簡與甘谷漢簡;從藏經洞發掘的六萬餘號敦煌經卷,都為研究書法藝術發展與漢字字體演變提供瞭寶貴的墨跡資料。還有很多金石材料,外界都還不太清楚,學術價值不容低估。敦煌寫本保存瞭大量的古代宗教與書法文獻,對於研究敦煌地區乃至幾個時代的宗教信仰、考察漢字字體演變與書法文化的演進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敦煌寫本內容豐富,以佛教內容為主,楷書寫本是佛經抄寫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些寫本對於宗教的傳播起到瞭重要的作用。敦煌寫本中很多精品具有較高的書法史料與審美價值。敦煌楷本整體水準高,數量多,是經典書法之外的有益參照和補充,對於認識中國書法的傳播與發展有一定的價值。 西北師范大學書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李逸峰指出。

以莫高窟為例,人們進一步認識到這一20世紀最有價值文化發現的意義之後,卻也面臨著如何保護西北文化遺存的問題。除瞭藝術工作者之外,莫高窟旅遊旺季日均6000多人次客流壓力,也讓莫高窟不堪重負。一面是絡繹不絕的遊客,一面是千年文化遺產的保護難題。針對這一現象,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說: 敦煌是開放的結晶,封閉不可能產生莫高窟。如今我們建立敦煌數字中心和3D體驗中心,最大限度利用當下數字資源讓遊客有身臨其境之感,且為保護敦煌文物而有所作為。敦煌研究院披露,目前已經完成150個洞窟壁畫的數字化拍攝,積累的數據量超過300TB。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西北美術資源都如此幸運。美術史論傢陳履生在看到克孜爾的累累盜痕時曾表示: 自從俄國人於1879年1月15日踏進瞭克孜爾後山區的第213窟,並在西壁上留下瞭幾行鉛筆題寫的俄文之後,克孜爾及其周邊的石窟遭受瞭千年命運之後的劫難。今天每一個參訪克孜爾石窟的人,都會在看到這些累累盜痕之後感到痛心疾首。 保護西北地區的文物一直都需要整個民族的強大和進一步拯救和重視。

要擴大眼界 也需堅守特色

西北少數民族眾多,民族特點鮮明,全國藝術傢常會來采風於此。那麼,西北美術的發展如何?文化指出,當下西北美術主要沿著四條道路在發展:首先,以反映當地風土人情,反映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區人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為主,特別是以反映農村生活居多,繼續瞭自上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以來所開創的鄉土寫實主義道路。其次,民族題材仍是西北地區藝術傢們表現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西北地區藝術傢們與全國藝術傢拉開距離,尋找和建立自己面貌的主要途徑。第三是對本地區歷史文化的追憶和表現。這種歷史題材的創作選擇常常帶有一定程度上的投機心裡。因為在全國范圍內幾乎沒有一位藝術傢會把自己的創作目標長期固定在某一地區的歷史文化表現上。第四,對現代都市題材的表現。選擇這種題材的藝術傢有的對當代社會生活有著深切的感悟,或者是他們不願意再走他人已經走瞭幾十年的老路。當然,也不乏跟風者。

我在2012年初作為特殊人才引進來的甘肅,來到西北師范大學負責書法學科創建工作。大西北給我提供瞭好的平臺和機緣。 李逸峰說。據說,在西北即便是目不識丁的老婦人,也有著對傳統文化堅守的底線。 看一個地方美術,還是要看普及程度。西北甘肅即便是偏遠的地區,經濟雖然特別不發達,但是那裡卻不乏喜歡書法的人。盡管可能存在當代書法創作觀念相對閉塞的問題,但至少說明瞭西北地區文化的基礎。所需要的是出來走一走,擴大眼界。 任平表示。但一旦他們走出去,又面臨著 孔雀東南飛 的問題,西北美術人才的流失也是一個並不樂觀的現象。誠然,在當下的藝術傢群體中,走出去的多半回不來,去西北的藝術傢又留不下。而對於西北藝術發展,同樣是從西北走出來的中國國傢畫院院長楊曉陽如此表達自己的堅守: 其實西北地區的美術創作不必刻意遵循或者說以北京、以主流美術創作為導向,而是應該保持自己的特色,先進的藝術理念可以學習,但本色與辨識度是不可失去的。這才是西北美術乃至所有地域美術最需要堅守、最能夠讓人記憶猶新的部分。
arrow
arrow

    cke660y4e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